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2-15
  

  • 全选
    |
    其他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现代大地测量
  • 刘晓云, 郭春喜, 靳鑫洋, 蒋 涛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1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着重解析2020年珠峰高程测量数据处理流程。首先详细介绍用于计算珠峰峰顶海拔高的2个重要数值的计算过程,然后给出中尼联合发布的基于国际高程参考系统(international height reference system,IHRS)的珠峰高程成果(8 848.86 m),最后总结本次珠峰高程测量成果特点,阐述其精度与可靠性。

  • 李新忠, 熊永良, 徐韶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16-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在重构的载波相位单差残差基础上,利用分段思想估计北斗卫星的多路径重复时间,分别采用正则化方法和经典小波滤波方法提取载波相位单差残差的多路径信号,得到“干净”的单差残差序列。实验结果表明,利用Tikhonov正则化方法正确提取多路径信号是可行的,多路径信号比原始测量残差更具平滑性,并进一步优化了正则化参数的估计方法。利用优化后的Tikhonov正则化方法与恒星日滤波后,载波相位单差残差平均改进40.5%;坐标残差ENU方向分别改进24.8%、26.3%和42.7%。无论是观测值域还是坐标域,优化后的Tikhonov正则化方法较传统的小波滤波方法更具优越性。

  • 钱建国, 徐志文, 赵玉国, 郭 洁, 王志强, 赵金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22-12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采取混沌映射和自适应惯性权重结合的策略对标准鲸鱼算法进行改进,从而提高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和收敛速度,并针对BP神经网络的劣势,利用改进鲸鱼算法对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改进鲸鱼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GPS高程异常拟合预测模型,并通过两组不同地形特征工程中的GPS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改进鲸鱼算法优化的BP模型进行GPS高程拟合时可取得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 侯 诚, 史俊波, 苟劲松, 郭际明, 邹进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28-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为定量分析BDS-3观测值多路径误差对变形监测精度的影响,选取包含7个站点的某水利工程2022年共128 d的BDS-3监测数据,对监测站点周围树木裁剪树枝前后BDS-3观测值多路径误差、变形监测精度及二者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多路径误差与BDS-3变形监测精度间存在强相关性,与其平面和高程精度的相关系数分别大于0.93和0.81;2)监测站点周围树枝裁剪后,使用B1I和B3I观测值的平均多路径误差从0.676 m、0.426 m降低至0.329 m、0.230 m,NEU方向的平均监测精度分别达0.9 mm、0.8 mm、1.7 mm和1.1 mm、1.0 mm、2.2 mm,较裁剪树枝前分别提高63%、69%、58%和52%、61%、48%;3)改变周围观测环境削弱多路径误差的影响后,使用B1I观测值的精度优于使用B3I观测值的精度,因此在BDS-3短基线变形监测的应用中推荐使用B1I观测值。

  • 张提升, 王 冠, 陈起金, 唐海亮, 王立强, 牛小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34-1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从系统状态模型出发,分析比例因子误差对组合导航精度和计算量的影响,同时基于车载运动的特点分析比例因子误差的观测性,提出一种仅保留航向陀螺仪和水平加速度计比例因子误差的降维状态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当比例因子误差大于6×10-3时,增广比例因子误差有助于提高导航精度,但计算量增加约170%;降维模型能够达到高维模型的导航精度,与不增广比例因子误差相比,计算量仅增加约70%。

  • 冯抗洪, 宋迎春, 崔先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38-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充分利用先验约束信息可以提高多传感器组合导航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将状态约束下的卡尔曼滤波扩展到传统联邦滤波中,提出一种状态约束下的联邦滤波算法。当子传感器出现异常时,在状态约束下的联邦滤波基础上,采用Huber方法调整子滤波器观测噪声矩阵,同时在信息分配阶段引入自适应信息分配因子,实时调整子滤波器融合权重,得到一种状态约束下的抗差自适应联邦滤波算法,以进一步减少不准确的子滤波器估计对融合结果的影响。将该方法应用在捷联惯导、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和里程计的多传感器组合导航系统中。仿真实验表明,状态约束下的联邦滤波估计精度优于传统联邦滤波,状态约束下的抗差自适应联邦滤波能够进一步提高观测异常下的导航定位精度和可靠性。

  • 黄嘉艇, 孔 扬, 王 盼, 占 果, 唐 旭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44-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传统InSAR技术在监测地表形变时受对流层延迟影响的问题,利用地面实测气象参数和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建立大气校正模型,对生成的鄞州区干涉图进行对流层延迟校正,获取鄞州区2018~2020年高精度地表形变分布。为分析不同大气校正模型对对流层延迟效应的削弱效果,将监测结果与同期实测水准数据作对比。结果发现,地面气象信息模型、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模型和未加大气校正的InSAR监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78 mm、3.86 mm、5.62 mm,表明利用地面气象信息模型校正大气相位误差具有更高的监测精度,能有效削弱对流层延迟对干涉测量结果的影响。

  • 地球物理解释
  • 杨兴悦, 王 燕, 王伟全, 道 伟, 马 婧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5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国家地磁台网中心产出的观测资料,研究中国大陆地区2013~2022年共10 a时间尺度的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与5级以上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地磁低点位移异常与5级以上地震之间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地磁低点位移异常出现后2个月内,其异常分界线300 km内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大。2013~2022年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60次,异常对应率为32.4%,虚报率为67.5%,漏报率为48.1%,地震预测率为55.0%;46次地震前出现1次低点位移异常,42次地震前出现2次及以上异常。将地震前的多条低点位移异常分界线叠加到同一底图上,会形成1个或多个交汇区域,地震往往发生在低点位移分界线交汇区域。综合活动构造断裂分布、历史大地震情况、中长期预测强震潜在危险区及年度全国地震危险区等进一步研判发震区域,可大幅缩小地磁低点位移预测地震发生地点的范围。

  • 黄佳喜, 边少锋, 纪 兵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54-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地下目标空间位置和形状均未知的情况,基于重力数据,分别以区域测量和线测量2种场景进行建模分析,研究贝叶斯推断用于地下目标探测的效果。结果表明,将贝叶斯推断用于重力梯度探测,比微重力探测更具优势,能有效反演出目标的未知参数。

  • 地震地质
  • 张龙飞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60-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双差方法对太原盆地中小地震进行精定位,建立太原盆地隐伏断层统计小区,采用按一定时间尺度归算的震级-频度关系模型,拟合太原盆地隐伏断层的最大地震震级Mmax与震级频度关系at/b参数值之间的经验评估模型,综合分析后给出各隐伏活动断层小区的潜在震级上限预测值。采用泊松概率模型,给出各隐伏活动断层发生潜在最大地震震级和中强地震的概率预测结果。结果表明,太原盆地中西部的田庄-文水-汾阳断层统计片区和太原盆地东南部的三佳-洪山-平遥断层统计片区未来发生MS≥6.5地震的概率水平较高;以NW向隐伏活动断层为主的棋子山、北田-王湖断层小区未来发生MS≥6.0地震的概率水平较低。

  • 李 见, 陈 佳, 叶 泵, 李孝宾, 杨建文, 金明培, 番邵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66-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CAP方法反演2021年漾濞6.4级地震震源机制,并基于云南地区2015~2022年M≥3.0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采用叠加应力场反演方法反演漾濞6.4级地震前后不同时段的应力张量方差空间分布特征;采用云南地区2013~2022年M≥3.0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分析震源区附近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的时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漾濞6.4级地震性质为右旋走滑型,矩震级MW6.03,矩心深度5.8 km,节面Ⅰ走向39°、倾角75°,滑动角-16°;节面Ⅱ走向133°、倾角75°、滑动角-164°。应力张量方差空间演化特征显示,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附近应力张量方差经历了一个低值-显著升高-震前下降形成新低值-震后显著升高的变化过程。应力张量方差时间演化特征显示,漾濞6.4级地震震源区附近应力张量方差在地震前1~2 a达到最高值,后持续下降,下降至最低值后发生转折并趋势回升,整体呈正“V”字型,地震发生在正“V”字型转折后趋势回升阶段。应力张量方差的时空演化特征具有一致性。

  • 地壳运动
  • 胡晓斌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73-17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9个GPS站水平和垂直向形变数据反演2022年台湾MW6.9地震破裂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此次地震破裂至地表,滑移以走滑为主兼逆冲分量,主要沿NNE向延伸,有2个破裂集中区,共释放地震矩约5.73×1019 Nm。基于GPS观测和位错理论模型对此次地震的地表形变进行分析,认为同震形变整体上符合台湾岛东海岸区域构造运动特征,菲律宾海板块俯冲欧亚板块是中央山脉断裂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

  • 王宇龙, 张 燕, 王迪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77-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以2022年门源MS6.9地震为例,将17个台站的四分量钻孔应变仪1 sps采样率的同震应变观测值与利用QSSP软件正演计算得到的同震应变模拟值进行拟合,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7个台站NS向和EW向的P波波形拟合较好,相关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835和0.842,达到高度相关,表明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可较好地反映地震破裂信息,在理论上进一步验证钻孔应变观测数据可用于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

  • 廖 程, 梁明剑, 周文英, 吴微微, 刘书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83-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以炉霍县虾拉沱镇扎交村一带典型地震地表破裂为例,基于无人机SfM方法获取研究区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形地貌数据,采用LaDiCaoz软件对其位错定量参数进行提取,并详细介绍相关技术流程。结果表明:1)LaDiCaoz得到的炉霍扎交村一带典型山脊位错地貌的水平位错为6.3(+0.5/-0.7)m,垂直位错为0.4(+0.1/-0.1)m,其水平位错量是受至少3次强震影响而累积的结果;2)无人机SfM方法可高效、便捷、低成本地获取小范围区域内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形地貌数据,数据质量可满足活动断裂的精细结构研究和定量参数提取,在川西高海拔地区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利用LaDiCaoz进行位错提取,可进一步减小人为因素产生的测量误差,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可检验,实现了对活动断裂位错量提取的半自动化。

  • 陈明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89-19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掌握古滑坡复活特征及其变形规律,基于滑坡区现场调查成果,首先开展其复活变形特征分析,再利用WPT-ROA-RVM-CT模型进行滑坡变形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强降雨或持续降雨后,滑坡地表裂缝较为发育,具有张剪性质,且滑坡呈明显推移式特征,即滑坡中、后缘变形明显大于前缘,变形方向具有逆时针变化规律,充分说明古滑坡复活变形特征显著。同时,通过变形预测,验证WPT-ROA-RVM-CT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并经外推预测,得到滑坡后续变形速率均为正值且较大,判断滑坡后续变形还会进一步增加,具有较大失稳风险,需尽快开展灾害防治研究。

  • 观测技术
  • 林丽萍, 王宇航, 吴 朋, 谌 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195-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从台站选址、地震仪器设备选择及安装三方面介绍2022-06-01芦山MS6.1地震临时地震台网的部署过程,初步分析流动台网背景噪声特征和余震序列。结果表明,台站部署完成后提高了震区现有台站密度,与固定台站联合组网,提高了地震定位的台站方位角覆盖和科学研究的空间分辨率。受人为噪声的影响,通常流动台站的噪声水平高于固定台站,平均噪声水平高于NHNM和NLNM均值,部分台站接近或高于NHNM值,高频噪声呈现与附近人为活动相关的日变化特征。受此影响,地震台网白天时段记录的地震数目明显少于夜晚时段,且小震事件数量明显减少;余震序列的双差定位结果显示,余震主要分布在小关子断裂北部,呈NE向分布,NE向约10 km,NW向约6 km;采用最大曲率法计算得到余震序列的最小完整性震级MC=1.2,其中夜晚时段MC=1.1,白天时段MC升高至1.4,说明震区白天时段地震监测能力减弱。中强震后的余震序列随时间快速衰减,震后5 d内的余震数量约占整体余震的80%,特别是震后2 d内的余震最为发育。为更好地认识地震发展过程,必须保障流动地震台站快速有效地部署,以发挥监测台站的效能。

  • 刘谨瑞, 沈旭章, 唐九安, 高安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202-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理论分析提出地倾斜视方位角及视偏角概念,以1987~2021年北京延庆西拨子和甘肃兰州十里店水管倾斜仪5个测向分量观测数据为例详细介绍了视偏角计算过程,并对2020年全国地倾斜台网715个测向分量观测数据的视偏角进行计算。2个典型台站结果显示,西拨子NS向视偏角PNS=-0.1°,EW向视偏角PEW=9.6°,NE向视偏角PNE=12.4°;十里店NS向视偏角PNS=0.3°,EW向视偏角PEW=-22.5°;2个台站视偏角的最大值为23.2°,最小值为-36.0°;从5个分量的统计均值来看,视偏角最大值为12.4°,最小值为-22.5°,极差为34.9°;2个台站均显示出NS向视偏角偏小、EW向和NE向视偏角偏大的特征。全国地倾斜台网观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视偏角PS<10°的分量数为266个,占37.20%,PS<22.5°的分量数为445个,占62.24%,PS>45°的分量数为111个,占15.52%;视偏角离散误差MPS<10°的分量数为247个,占34.55%,MPS<22.5°的分量数为446个,占62.38%,MPS>45°的分量数为43个,占6.01%。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建议对视偏角PS>20°的测向分量的起始方位角进行重点核查,对于视偏角离散误差MPS>20°的测向分量的观测数据需认真筛查。

  • 张兴国, 王兰炜, 胡 哲, 张世中, 张 宇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209-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为更好地抑制工频干扰对观测信号的影响,在分析工频干扰的来源、分类及其对观测的影响等基础上,对比分析常用的工频共模与工频串模干扰抑制方法,并在DCY-Ⅰ型地电场观测仪器的设计中采用过采样与多级数字滤波等方法抑制工频串模干扰,采用两级浮地的方式抑制工频共模干扰,对工频干扰起到了很好的抑制效果。

  • 郑淑梅,赵立军, 李文一, 唐 荣, 邓董建, 明晓冉, 生迪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2): 217-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一种低采样数据采集设备的时间精度测量方法,介绍该方法的测量原理及数据获取流程,并结合地震行业实例给出低采样数据采集设备的时间精度测量结果。本文方法可将低采样数据采集设备的时间测量精度提高到ms级,可用于输入与输出具有线性关系的地球物理观测设备数据采集器时间精度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