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站YRY-4钻孔应变仪2007~2020-07期间保持平稳运行,2020-07以后NE分量由于压应变变化量较小,与其他分量相比变化量不明显,在日常业务处理中被认为是数据畸变、NE分量坏损。通过分析襄阳站YRY-4钻孔应变仪各分量数据后认为,NE分量未损坏,仍然存在固体潮及年变化趋势;同时,通过计算面应变相关性,并开展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及映震能力统计认为,襄阳站YRY-4钻孔应变各分量基本满足自检要求,可以继续观测,NE分量未损坏。
分析临潭-宕昌断裂带附近100 km范围内6个测站11套倾斜应变观测仪器28个测项分量的趋势变化发现,在岷县-漳县MS6.6地震和夏河MS5.7地震前3 a内,大部分观测资料的趋势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特别是宕昌DSQ-EW分量在2008~2022年期间,总体呈一定速率的东倾变化趋势(年变趋势明显),在此期间一共发生2次明显的趋势转折异常变化(由东倾趋势转变为西倾趋势),在这2次转折发生后的半年左右(7个月和5个月)在临潭-宕昌断裂带附近均发生中强地震(岷县-漳县MS6.6地震和夏河MS5.7地震),而且在地震发生后观测资料基本恢复至原有变化趋势。
天然地震是地震学研究中最常用的震源,利用重复地震资料研究地下介质波速变化取得了部分重要成果,但其受限于时空分布和数量,仅适用于全球尺度的结构探测和波速变化测量。背景噪声作为另一种天然震源,时空局限性小,分辨率和精度均高于重复地震。人工震源不受地域和台站密度影响,探测精度可以达到10-4量级,与重复地震和背景噪声相比,可识别构造应力变化导致的地震波速变化。近年来,利用天然重复地震、背景噪声和人工震源等方法进行地下介质波速变化测量成为地震学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地下介质波速变化进行精确测量可以推测强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进而推进地震预报研究。本文介绍利用天然重复地震、背景噪声和人工震源测量地下介质波速变化的原理、方法及其在地震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并给出几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收集湖北数字地震台网2016~2019年记录的震中距30°~90°、震级5.5级及以上的189个高信噪比远震波形事件,通过时间域反褶积方法提取台站接收函数,采用H-κ-c方法对P波接收函数中Ps波及其地壳多次波(PpPs, PsPs+PpSs)进行谐波校正,最终获得湖北地区地壳厚度(H)和波速比(κ)的高分辨率图像。结果表明,湖北地区地壳厚度呈现西厚东薄的结构特征,江汉盆地地壳厚度最薄仅为30 km左右,大别山一带地壳厚度略高于35 km,波速比大于1.73,可能与郯庐断裂带在晚三叠世、侏罗纪末发生2期强烈的左行平移以及南段地幔热物质上涌、岩浆侵入地壳有关。
使用HASH方法计算2008~2020年河套地震带ML2.5以上地震、呼和凹陷内ML2.0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保留数据质量较好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利用网格搜索法反演河套地震带内临河凹陷、白彦花凹陷和呼和凹陷3个构造分区的应力场方向。结果表明:1)临河凹陷与河套地震带应力场方向较为一致,压应力轴呈NE向分布;2)白彦花凹陷和呼和凹陷均呈顺时针偏转,压应力轴呈NEE向分布,推测可能是鄂尔多斯块体顺时针方向运动使得河套地震带东北缘受SE向拉张作用,导致白彦花凹陷和呼和凹陷的应力场方向发生顺时针偏转的区域性差异。
以2013-01~2021-07湖北测震台网55个地震台站记录的8 779条事件波形为数据集,训练卷积神经网络(CNN)最优模型检测地震,采用循环神经网络(RNN)拾取震相到时。对比研究RNN模型、AR-Pick算法和长短时窗算法拾取震相到时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分析RNN模型拾取结果与信噪比、震中距以及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CNN仅用少量数据作为训练集也能有优异表现,相比于AR-Pick算法和长短时窗算法,RNN模型拾取P、S震相到时精度较低,其震相拾取效果与波形信噪比关联性较强,与震中距、震级关系不大。因此,对于地震发生较少的区域,可以利用CNN模型检测地震,通过AR-Pick算法拾取P波震相到时,采用长短时窗算法拾取S波震相到时,以提高地震检测和震相拾取的精度。
利用Sentinel-1A升降轨卫星数据,基于DInSAR技术获取2022-01-08门源地震同震形变场,并利用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与分布式滑动模型反演地震震源参数与断层面滑动分布。InSAR升降轨形变场被冷龙岭断裂穿过,视线向最大形变量分别为50 cm和70 cm;反演所得震源机制解显示,断层走向为103°、倾角为80°;同震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0~15 km深度范围内,平均滑动量为0.67 m,最大滑动量为2.45 m,表现为左旋走滑型地震;震中位于37.72°N、101.34°E,释放的地震矩为1.718×1019 Nm,相当于MW6.9。综合本文结果与区域构造判断,此次门源地震的发震断层为冷龙岭断裂。结合同震应力变化分析,需密切关注震中区域未来地震危险性。
2023-02-06土耳其发生2次M7.8地震,十堰房县井和钟祥马岭井同震响应差异显著。马岭井含水层渗透系数远大于房县井,地震波引起的井-含水层系统水流交换更为频繁和剧烈,静水位水震波幅度较大,持续时间更长。地震波引起含水层水流向井孔,受控于水温梯度和水温传感器位置,2井的水温响应形态和持续时间不同。房县井含水层水温相对65 m处为冷水,相对105 m处为热水且相距较近,故65 m处同震响应为向下阶变,105 m处水温同震响应为向上阶变且持续时间更长。在上层冷水和下层热水的混合作用下,马岭井290 m处水温受上层冷水影响更大,故290 m处水温同震响应为向下阶变;346 m处水温传感器位于井底热含水层,同震响应为向上阶变且持续时间更长。
针对目前传统地震信息系统资源集中存储方式存在冗余不足、检索效率低、访问机动性差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地震行业数据安全改进模型,并以DBFC改进模型为基础,提出一种区块链方案数据安全访问控制机制,同时对地震行业数据安全访问控制流程方法进行说明,以保障数据区域访问控制权限的唯一性、可靠性及完整性。本文设计的基于智能合约的DBFC-BD数据安全访问控制方法,实现了数据信息终端用户公开、高效、全透明模式的访问机制,稳定可靠,可有效助力于地震行业数据安全能力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