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IERS(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and 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发布的EOP 14 C04产品中1984~2022年LOD实测值进行频谱分析及周期项提取,并采用最小二乘外推模型联合多项式曲线拟合模型方法将提取到的周期项应用于对LOD序列的拟合。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的LS外推模型拟合,新方法拟合序列的RMSE从0.000 3 s下降至0.000 1 s,且新方法将确定系数从0.80提高到0.97左右。该研究结果可为LOD序列的预报研究提供参考。
为解决深度学习模型中轨道误差序列数据的噪声误差积累问题,提出EEMD-LSTM组合预测模型,并利用GEO、IGSO、MEO三类卫星数据进行轨道预报分析。结果表明,EEMD-LSTM组合预测模型在卫星轨道预报中能够有效抑制噪声的误差积累,GEO、IGSO、MEO三类卫星的轨道预报精度均有所提高,也能够有效拟合动力学模型轨道的预报误差,EEMD-LSTM组合预测模型对GEO、IGSO、MEO三类卫星的平均改进率imp分别提高2.70百分点、2.46百分点和8.33百分点。
对北斗二号(BDS-2)B1I/B3I信号与北斗三号(BDS-3)B1I/B3I、B1C/B2a信号系统间偏差ISB参数的特性进行分析,分别使用B1I/B3I和B1C/B2a信号进行BDS-2/BDS-3静态和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性能评估。实验结果表明,BDS-2与BDS-3 B1C/B2a信号之间的ISB参数大于B1I/B3I信号,且均具有较好的天内和天间稳定性;与单BDS-2相比,BDS-2与BDS-3组合可显著提升静态和动态PPP的性能,收敛时间缩短51.9%以上,定位精度提升46.1%以上;与B1I/B3I信号相比,BDS-3 B1C/B2a信号参与PPP解算后收敛时间有所缩短;估计ISB参数后,BDS-2/BDS-3静态和动态PPP收敛时间分别缩短8.8%和12.6%,定位精度均提升7.1%。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连续GPS基准站数据,揭示垂向周期振幅及相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各站垂向周期信号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半年周期信号的平均振幅只有年周期信号的1/4,二者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年周期信号的振幅在空间上自西向东逐渐递减,东南沿海地区振幅较小,川滇地区年周期振幅较大;半年周期振幅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小,华北地区和川滇地区的半年周期现象较为明显。年周期与半年周期信号的相位有较大差异,年周期信号的峰值出现在2月到8月之间,半年周期信号峰值大多出现在1月和5月,并且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年周期信号峰值出现的时间会随纬度的增大逐渐变晚,同纬度下沿海地区的年周期信号峰值出现月份晚于内陆;半年周期信号峰值在西南、东北、华北地区多出现在5月,在华南、华中、西北北部地区多出现在1月。
为评估动态模式下BDS-3新信号B1C和B2a的接收机观测噪声,通过动态零基线实验测量BDS-3新频点的观测噪声,并与其他GNSS信号进行比较,同时将动态实验与静态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动态实验结果表明,BDS-3在B1C和B2a频点上MEO卫星的伪距噪声RMS值分别为8 cm和4 cm,载波相位噪声分别为0.061 cm和0.082 cm,IGSO卫星的观测噪声略有增加,四星座各频率的伪距噪声差异明显,但载波相位噪声相差不大。相比于静态实验,尽管动态观测数据质量下降,但整体上B1C和B2a频点的伪距噪声差异不大,而载波相位噪声的差异较为显著。
为研究台风时期对流层延迟的演变,基于ERA5再分析数据,计算西北太平洋1822号台风“山竹”、1622号台风“海马”以及西北大西洋1709号飓风(台风)“厄玛”时期各高度层可降水量及对应的对流层延迟。结果表明,计算得到的对流层延迟与IGS对流层延迟产品存在明显时空差异,台风对测站影响越强,两者一致性越差。进一步分析表明,台风过境会引起可降水量及各高度层水汽分布比例发生变化,两者均会影响对流层延迟,其中,可降水量的变化占主导。在可降水量一定、850~500 hPa高度层中水汽含量占比最大时,对流层延迟最大。台风使分布于对流层低层的水汽增多,使用传统对流层延迟模型估算对流层延迟,可能会产生额外误差。
收集尼泊尔地震近场密集的GNSS测站数据,采用GAMIT/GLOBK软件包解算2011~2017年尼泊尔近场58个GNSS连续观测站和41个震后GNSS流动观测站数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周期性、共模误差以及噪声的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GRACE改正GNSS时间序列周期项,可使E、N、U三个分量的WRMS平均降低15.52%、26.41%和45.06%;2)针对时间序列中存在大量缺失数据,改进传统的PCA方法,利用第一主成分计算共模误差,3个分量有效率分别达到61.91%、53.91%和53.88%;3)噪声分析表明,尼泊尔地震近场GNSS站点最佳噪声模型为WN+FN,相比单纯的WN模型,WN+FN模型估计震间速度、同震和震后位移误差分别约为其6~9倍、4~7倍和2~4倍。该研究结果对区域坐标框架维护、尼泊尔地震的同震破裂和震后余滑的地球物理模型反演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1999~2021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2022年门源6.9级地震震中附近区域的地壳形变特征。速度场在祁连山-海原地震带两侧呈现出明显的“南大北小”特性。发震断层速度剖面结果显示,断层两侧挤压速率为3.1 mm/a,走滑速率为3.9 mm/a,这与走滑为主的震源机制解一致。门源地震位于主应变率场和面膨胀率场高值区向低值区过渡的梯度带上,发生在最大剪应变率场和应变率第二张量不变量高值区边缘地区。同震库仑应力触发了大部分的余震,对冷龙岭断裂到海原断裂的地区有一定的应力加载作用。综合地壳形变特征和库仑应力等分析结果认为,冷龙岭断裂到海原断裂地区的地震危险性有所提高。
通过布设流动台站对重庆涪陵焦石地区进行为期1 a的加密观测,以了解该地区地震活动特征,从而探讨微震成因及其与四川盆地其他页岩气区块地震活动性显著差异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存在明显的微小地震活动,重定位结果发现,微小地震主要沿工业开采区边界多条断层呈团簇分布,且更集中于开采区南东侧周边断裂附近,震源优势深度为2~6 km。研究推断,该地区地震活动可能与当地工业活动促使边界断层局部发生活化扰动有关,但受区域应力场方向、应力大小以及构造特征控制,该地区震灾风险较小。
将有限功率地形法(或称Tesseroid单元体球谐谱域正演法)运用到月球地形的重力梯度计算中,并通过圣杯任务(GRAIL)得到的重力场模型系数和Moontopo720地形模型数据,计算得到在GRAIL卫星高度经过地形校正后的全重力张量异常。综合重力梯度的多分量性质和相关实验结果,首先通过水平梯度异常估算月球主要质量瘤(mascon)的地下空间水平分布范围,然后通过全重力异常梯度带图初步验证潮汐重力引起的月球主要断层结构分布。
利用ITSG-Grace2018天解重力场模型反演重庆市2003-01-01~2016-08-31的陆地水储量变化,并与水文资料(WGHM、GLDAS)和降雨数据(CPC)进行比较分析,重点研究重庆市2007-07-16~18、2012-07-02~05和2012-07-08~13的洪涝事件。结果表明,ITSG-Grace2018天解模型反演的陆地水储量变化与WGHM、GLDAS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ITSG-Grace2018天解反演的陆地水储量变化与降雨异常相关系数达0.50,说明降雨是导致重庆市陆地水储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对于短于1个月的洪涝灾害,ITSG-Grace2018月解模型无法给出洪涝前后的时空演变过程,而ITSG-Grace2018天解模型能反映出更多高频细节信息,但与降雨数据相比存在时间延迟。
选用云南腾冲地区2009~2019年地震目录,采用Schuster检验方法分析地震活动的潮汐相位角分布特征,并结合2019年地震活动与月相的对应关系,探索腾冲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天文潮汐应力可能存在的关系。Schuster检验结果显示,腾冲地区的地震发生时刻存在优势潮汐相位角,Schuster检验P值远小于5%;2019年地震的发生时间与朔望呈现一定的对应关系,尤其是中强地震发生时其月相效应更明显。2种统计检验均表明,腾冲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天文潮汐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主要是较浅的地震活动受到天文潮汐的调制作用。
对2018~2020年山东及周边50个流动地磁矢量测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2018-04~2019-04和2019-04~2020-04连续两期岩石圈磁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两期水平和垂直矢量在济南长清M4.1地震震中附近均具有较明显的局部异常特征,震前近2 a出现异常。前一期震中附近水平矢量幅值较高,近场发生转向且方向较为一致,垂直矢量幅值同样较高,在震中附近发生反转;后一期震中附近水平矢量方向汇聚,能量弱化,垂直矢量同样幅值较低,方向在震中附近发生反转。这种异常能量先强后弱特征,可能与震区应力状态的阶段性改变有关。
为研究考虑边缘效应的变面积型圆柱面电容式倾角传感器的输出特性,将保角变换法、格林函数法和计算机数值模拟相结合,讨论变面积型圆柱面电容式倾角传感器的电场,给出电容量的表达式,绘制出传感器电容量随倾角的变化曲线,分析影响该传感器线性度及灵敏度的因素,并指出改善该传感器输出特性的途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传感器的外极板所对应的圆心角小于内极板的情况下,减小两极板间距,可使其同时具有较高的线性度和灵敏度。由于研究计及了该传感器极板的横向边缘效应,故所得结果具有较高的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