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研究区内资料比较完整且处理方法成熟、结果相对可靠的CMONOC-Ⅰ和CMONOC-Ⅱ1998~2013年的GPS台站速度场资料,计算安宁河断裂两侧的相对速度场,并分别投影到平行于断层和垂直于断层的方向,得到相对速度剖面。由相对速度剖面远场拟合结果得出,安宁河断裂为左旋走滑断层,滑动速率为(8.9±0.9) mm/a,垂直断层方向上形变特征较小,收缩速率为(2.3±0.9) mm/a。根据位错理论,利用断层滑动速率反演得到安宁河断裂的最优闭锁深度约为3 km。
利用1999~2007年和2009~2017年多期GPS水平速度场数据,在活动地块划分的基础上,采用DEFNODE负位错反演程序计算了川滇菱形块体中丽江-小金河断裂带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反演结果对该断裂带强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前,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中段闭锁程度最强,闭锁深度在20 km以上,同时滑动亏损高值也出现在该段;汶川地震后,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中段闭锁程度北段有所加强,南段基本不变,说明汶川地震对丽江-小金河断裂带北段和中段有促进作用,对南段影响较小。结合历史地震情况分析认为,丽江-小金河断裂带中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强震危险性要高于南北段。
在区域应力作用下,地壳中形成广泛分布的定向排列充液微裂隙,这是导致地壳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随着深度的增加,中下地壳各向异性可能与矿物晶体的晶格优势排列有关;而上地幔各向异性主要是由橄榄岩的晶格优势排列引起。剪切波分裂是介质各向异性的一种直观表现,可以用剪切波分裂参数,即快波偏振方向和快慢波延迟时间(φ,δt)来表征地震各向异性。目前,SAM 方法和SWAS 方法是研究地壳各向异性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最小切向能量法SKS 波分裂分析则被广泛应用于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地震应力预测是地壳近震剪切波分裂分析的应用热点。上地幔SKS剪切波分裂数据可用来约束板块的绝对运动模型,地壳剪切波、地壳运动速度场观测以及地幔剪切波的综合分析来研究壳幔耦合变形模式。
利用seis-cap和P波初动方法对2009-01-01~2016-12-31发生在鄂西地区的361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进行计算,应用网格搜索法获得鄂西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所得应力场结果基本上覆盖整个鄂西地区。研究结果表明,鄂西地区构造应力场具有以下特征:①鄂西北地区的S1轴方向为17°~18°,S3轴方向为309°~310°,R值为0.6,可能是由于华北克拉通向南俯冲挤压碰撞形成的近南北向的主压应力造成的;②中部地区的S1轴方向为255°~257°,S3轴方向为134°~136°,R值为0.8,可能与喜马拉雅隆起带动鄂西地区形成掀斜构造有关,形成近东西向的主压应力;③鄂西南地区反演所得的S1轴方向为107°~108°,S3轴方向为266°~267°,R值为0.4,可能受到扬子地台上外来岩席逆冲推覆作用所形成。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00年以来的丹江口水库诱发地震进行了重定位,采用ZAM非线性时频分析方法对丹江台记录的不同深度的地震波形进行时频分析,整理分析了地震波主频最大值、频率宽度与库区距离、震源深度的衰减规律。结果表明,震源深度相同时,地震波主频最大值随距离库区的增加而缓慢增加,频率宽度分布规律不明显,在10~25 Hz之间。距离库区相同时,地震波主频最大值随着震源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频率宽度在震源深度6 km以后分布可达25 Hz。
2018-08~09云南发生3次M5地震,通过分析全国地磁台站的观测资料,发现以下震前地磁异常特征:①震前震中附近出现低点位移异常,异常出现后38 d内,连续发生3次M5地震,地震与低点位移线距离均不超过70 km,且均发生在低点位移线与中国边境围成的区域;②在低点位移异常当天,震中附近台站地磁Z分量观测曲线12:00前后呈现出反相位变化,在空间上形成与低点位移线不重合的明显反相位分界线,分界线几乎正好经过3次地震震中。分析震例低点位移线与地磁日变化曲线,反相位分界线在空间走向上不完全一致,为理解低点位移异常或地磁日变反相位异常与地震关系提供了一种思路。
收集了麻城地震台2012~2015年记录到的地震观测报告,挑选了有面波震级的地震,共选出震级M≥4.0的地震958个,计算了其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公布的震级的偏差。在仿真中长周期测定的面波震级中,有658个地震的震级都偏大,在仿真长周期时,麻城台震级偏大的有411个,震级相等的有129个,震级偏小的有418个。分别按照震级分布和震中距分布来计算平均偏差和标准误差,在仿真中长周期量取面波震级时,麻城台的震级偏差均值全部为正值,在长周期下其震级偏差均值有正有负;标准误差基本成正态分布。麻城台的震级偏差值在-1.9~1.7范围内,其偏差值较大,远远超出了正常偏差值范围(<0.3)。通过查找麻城台地震数采配置参数文件,发现传递函数值不在正常范围内,可能是正弦标定出错,没有输入正确的灵敏度值。
为适应在地震发生阶段的地面动态形变要求,利用高频GNSS观测数据,采用精密单点定位方法监测同震动态高频形变,发现采用1 s采样率估计卫星钟差,定位平均精度达到1 cm。同时分析了1 s、5 s估计卫星钟差监测芦山地震地面动态形变,震中50 km范围内同震波形明显,且符合地震波传播特性;监测站最大振幅达到69 mm,震动时间为30 s;在100 km范围之外的同震动态形变宜采用1 s采样率钟差解算精密单点定位,与双差网解相对定位地震动态监测效果相同。
利用2010~2016年Alpha场强与相位数据,使用滑动四分位法分析了西副台-雅安台路径上的6次7级以上强震前的异常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环境平静的时段,在震前10 d内场强与相位数据分别出现53次和27次疑似的地震前兆异常,异常事件具有随机性,并且无固定的时间。场强数据表现为短时间的突跳和长时段的异常高值或低值,最大扰动幅度接近35 μV/m;相位数据表现为短时间的微小突跳以及形态截然不同的扰动,最大扰动幅度可达100 μs。异常的扰动幅度可能与电波信号的发射频率有关,频率越低,异常扰动的幅度越明显。
回顾了世界应力库(world stress map,WSM)3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介绍了WSM数据库的资源组成、资源质量、资源数量、资源规则和资源标识等基本情况以及最新进展,对比了WSM中国地区和中国地壳应力环境数据库的数据结构、数据量、数据质量。援引已发地震为例,初步探讨了WSM在地震前后主压应力场随时空变化的两种现象:一是临大震前中小震的震源机制解主压应力σ1由混乱趋于一致的现象;二是对小区域小震而言,主压应力场与WSM并不一致,而呈现复杂、多变状态。为此,利用WSM数据判定临震与否,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智能分析方法中最常用的是神经网络方法,但神经网络易陷入局部极小值和过学习而导致低精度,而支持向量机模型在小样本、高维度、非线性数据建模上表现出良好性能,但目前将支持向量机模型应用于大规模历史震例的分析挖掘较少。以《中国震例》中208次历史地震数据资料为依托,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与震级最相关的震前异常作为输入变量,建立支持向量机回归的震级预测模型。实验结果显示,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能够高效地建立地震异常指标和震级之间的模型,并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
在信息安全领域中,社会工程学意义上的入侵和攻击是利用人性本身的情感、私欲或者疏忽来摧毁瓦解信息服务系统防火墙、网闸、堡垒机等安防设备的常用手段,而不仅仅只是通过技术手段找到系统的漏洞来实现攻击。这种攻击被利用在入侵的很多方面,从社会工程学的层面进行防范成为信息服务系统安防措施部署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结合社会工程学层面上对信息服务系统的攻击特点,重点对社会工程学带来的信息安全威胁进行了分析,并就湖北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安全等级测评中对社会工程学的测评事项进行了初步探讨。
针对无人值守地震台站观测环境监测系统布线复杂、建设周期长、布设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采用多种传感器对观测环境粉尘浓度、温湿度、VOC浓度以及有害气体等进行实时采集,嵌入式微处理器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并行处理压缩,并通过ESP8266 Wi-Fi无线模块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及组网,上位机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实时接收传感器数据,实现对地震台站环境监测;并给出了无线传感器环境观测采集节点的硬件设计和软件流程。实际测试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采集数据精度高,易于布设、拓展,可广泛应用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环境监测。
基于岩石蠕变本构模型的串并联关系,引入一种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的软体流变元件和一种非线性的黏塑性体,创建一种新的三元件非线性岩石蠕变模型,并推导出该模型的蠕变方程。通过改变模型的参数,观察模型在不同参数下的流变力学响应,分析模型参数对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流变指数n>0.2时,可以模拟岩石的加速蠕变阶段。应用Levenberg-Marquardt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绿片岩三轴蠕变试验结果进行参数拟合,结果显示,该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岩石蠕变的三阶段全过程,较好地反映了岩石的非线性蠕变特性。
针对传统检波器固有频率较高而不适用于低频测量的问题,采用负电阻反馈法对其进行低频扩展,可以有效改进检波器低频响应。为降低温度对扩频后检波器内阻的影响,用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NTC)热敏电阻构成温度补偿电路。在选取温度补偿电路参数时,利用中值设计法便捷有效地得到了所需参数。结果表明,运用NTC热敏电阻补偿电路后 检波器内阻随温度变化明显降低,在-10~50 ℃温度区间通频带幅值变化小于0.2 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