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取2016年钟祥台的测震数据,数据类型分为一年中12个月每月第1天前300 s的数据,一个月间隔3 d的每一天前300 s的数据,一天中24 h每小时前120 s的数据,利用EDSP-IAS分析软件截取三个分量的数据,使用MATLAB语言编写的去趋势涨落分析程序(DFA方法)处理数据,其结果表明:在没有地震发生的事件内,其地动噪声具有一定的长程相干性。
山西数字化测震台网运行以来,地震震相分析均在数字化记录波形上进行标注,地震三要素包括地震发生时间、地点及震级由软件计算,自动产出地震目录和震相报告,提高了数据质量。
对国家地震台网中心、国家地震速报备份中心和新疆地震局自动速报系统产生的新疆速报范围内的自动定位结果进行了初步的评估,通过2016年9月27日~2017年5月31日224次M≥3地震的全国正式目录结果与自动速报结果进行对比,得到了3套系统在地震漏报、震中和震级偏差等方面的情况,并对部分偏差较大的情况作了简要分析和讨论。
采用区域-时间-长度算法(简称RTL算法)对福建及近海地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r0= 60 km、 t0= 12 个月、 Mmin=2.2条件下,异常成立、有地震对应约占异常成立总数的30.3%,有地震无异常或异常不成立的比例(漏报率)为15.7%;对福建及近海地区1992~1997年的四次MS5.0以上地震分析显示,多数情况下震中位置RTL异常是成立的,VRTL极值在震中并不是最大,利用VRTL 极值的大小及“异常类型”等无法判定震中的位置。在地震平静期,判定异常是否成立的VRTL极值应适当降低。
对宜昌台SS-Y型洞体应变伸缩仪2012~2016年观测资料的连续率、年零漂、M2波振幅因子的相对中误差及噪声水平等质量指标进行全面评价,结果表明:1)宜昌台伸缩仪工作稳定性高,连续率、完整率、年零漂和年变幅等观测资料质量指标均满足形变学科规范要求,且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2)观测资料的M2波振幅因子的相对中误差和噪声水平M1两项指标均完全满足形变学科组Ⅰ类应变台站要求;3)在日常观测中,除去仪器调零等人为因素外,影响宜昌台洞体应变观测精度的干扰因素主要是降雨和雷电。
使用内蒙古地震台网观测报告,选取扎兰屯地区2009~2017年观测资料,提取直达波的绝对走时和相对走时,在反演最小一维速度模型的基础上,使用区域尺度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扎兰屯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检测板实验显示,地震分布密集区域的层析成像的恢复程度较好。双差层析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地区的上地壳速度结构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扎兰屯地区表现为低速异常,大兴安岭北段西北侧地壳速度较东南侧高。
对库尔勒台地震波振幅比、周期比、持续时间比和尾波衰减系数等4项地震波参数进行分析,计算各地震波参数的异常对应率和地震对应率,并利用R值评分,客观地评估库尔勒台地震波参数的预报效能。计算结果显示,库尔勒台振幅比3区通过了具有97%置信水平的R值检验。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巴东地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获得了231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平均定位误差在E-W,N-S,U-D方向分别为0.11、0.15和0.25 km。主震位置为31.076°N,110.404°E,震源深度为6.9 km。余震呈近东西向展布,长度约12 km,宽度约2 km。震源深度剖面显示西浅东深,深度的优势分布范围在4~10 km之间,深部地震很少。重定位后震中分布明显集中,且呈条带状分布,其展布方向与大坪断裂走向方向基本一致。
利用宽频带地震台的连续地震背景噪声波形记录和互相关技术获得瑞利面波格林函数,采用时频分析方法测量瑞利波相速度频散曲线,进而反演得到山西裂谷带6~50 s相速度分布图像。结果显示,8~12 s周期的相速度分布显示低速区、高速区与裂谷带断陷盆地、两侧隆起山区有很好的对应,22~30 s周期的相速度突出地表现为38°N附近是南北速度差异分界线,可能与裂谷带南“硬”、北“软”两大古老块体有关。40 s周期的相速度分布存在NW向速度梯度带,其北东侧的低速异常可能与新生代火山活动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大同火山区22~40 s周期的相速度呈现出由浅及深“喇叭口状”的低速异常,较前期的面波速度结构图像反映了更精细的大同火山岩浆上涌通道。
对山西测震台网固定台站及流动台站进行台间距及监测能力分析,结果表明加密区域台间距减少10~20 km,监测能力下限由1.0降至0.5以下,部分区域监测能力1.0级区域扩大。通过分析震级与台站噪声水平和台间距的关系可知台间距会影响台站可监测震级与台站台基噪声值的相关系数,台基噪声值也会影响震级与台间距的相关系数。针对监测能力较弱区域,通过空间分析实现新建台站选址的点位确定,通过对新增台站后总体台站的监测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补充的台站可以有效提高所在区域的监测能力。
2008-11-22湖北秭归县屈原镇发生了ML4.6地震,从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和该区历史地震情况判断,本次地震为三峡地区一次正常的地震活动。
对库尔勒地震台501监测点周边发生的典型地方震及爆破的波形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有利于区分地震与爆破,避免把人工爆破当成地震用于日常地震分析预报,减少地震误报的发生。
利用Snoke方法、CAP方法、TDMT-INVC方法,计算2016年12月18日太原清徐4.3 级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三 种方法得到的震源机制解参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震源机制解以走滑为主,略带逆冲分量,张应力方向NEE,压应力方向NNW,符合该区应力场背景特征。
在系统分析长治中心地震台(简称长治台)体应变观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台站工作日志对体应变观测曲线出现阶变进行分析讨论,逐一排除干扰因素,得到结论:长治台体应变阶变可能与气体对周围岩石的应力作用有关。同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干扰特征,以便识别体应变观测资料干扰异常。
利用武汉(狮子山)台2015年1月~2017年8月DSQ型水管倾斜仪观测资料,分析总结观测资料中出现的各类干扰因素,为今后资料使用及地震前兆异常识别提供可靠参考。
通过对兰州十里店地震台两种不同基线洞体应变观测结果的对比,可以发现:EW分量由于石英基线老化出现裂纹,导致两套设备的观测结果趋势相同而变化幅度不同;NS分量由于基线长度不同,长基线跨在破碎带上,导致两套设备的观测结果有部分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基本相同,有部分变化趋势相同而幅度不同,还有部分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均不同。还发现这两套观测资料在部分地震发生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可以为地震预测提供相关资料。
宽城地震台 DSQ 型水管倾斜仪于2015年12月进行了更新并对观测系统进行升级,选取改造完成后2016~2017年6月的观测资料,从资料的完整性、观测精度方面作了质量评定,并对影响观测资料精度的主要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这一年中宽城台观测资料的连续率和完整率较低,未达到河北省资料评定的优秀标准;2)表征资料内在精度的噪声水平和M2波潮汐因子均方差水平均满足形变规范要求;3)影响宽城台水管仪观测资料精度的主要干扰因素为气压、降雨、观测环境变化和仪器调修等。
利用P波、SV波和SH波的初动和振幅比方法计算了安徽地区2008年以来154次ML≥2.5地震震源机制解;基于大震的震源机制解数据,采用FMSI方法和力轴张量法反演研究区的平均应力场的整体特征;采用阻尼区域应力反演方法(MSATSI软件)反演得到了安徽地区应力场方向的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收集和整理宜昌地震台DSQ水管倾斜仪2009年至今的观测资料,分析和总结了温度、气压、降雨、雷电、人为干扰等干扰因素对水管仪观测资料的影响。为识别前兆数据中的干扰因素、准确判断地震前兆异常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降雨总量、初始驱动降雨量和瞬时降雨量最大值等降雨参数,对武汉地区VS型垂直摆倾斜仪受降雨干扰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降雨总量达80 mm、初始驱动降雨量0.4 mm和瞬时降雨量最大值为1.5 mm是VS型垂直摆倾斜仪受降雨干扰的充分条件。对仪器倾斜观测物理量值与降雨参数数值对比分析后认为,降雨总量对VS型垂直摆倾斜仪形变量的影响基本呈现线性,而仪器形变量与初始驱动降雨量以及瞬时降雨量最大值无显著相关关系。
对库尔勒地震台JCZ-1T地震计近年来出现的干扰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JCZ-1T地震计UD向记录失真均发生在每年3月份及10月份左右,其余时段记录波形基本正常。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库尔勒地震台气象辅助观测气温、气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库尔勒台测震JCZ-1T地震计出现干扰具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影响地震计正常工作的因素是气温、气压及观测环境。
收集整理了2008年以来海南迈仍村井水位观测数据,分析总结了迈仍村井水位的年变特征、频谱特征和日变特征;然后统计了迈仍村井水位对2008年以来全球MS 7.5以上地震的同震响应情况,得出所记录地震的次数及同震效应类型,并绘制迈仍村井水位是否记录所统计地震的平面分布图(以震中距的对数为横坐标,震级为纵坐标),以此为基础得出迈仍村井的水位记录地震能力曲线方程。
通过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数据跟踪分析平台对江苏区域地震前兆台网体应变仪、分量钻孔应变仪、水管倾斜仪、铟瓦棒伸缩仪和垂直摆倾斜仪(VS型垂直摆倾斜仪和VP型宽频带倾斜仪的仪器构造和工作原理相似可归为同类仪器)等五类仪器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提取出各仪器受气象因素干扰的典型事件,以图例分析方式进行识别,同时分析各类干扰特征及产生的机理。期望能为将来的日常观测提供参考依据,并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判断观测数据的异常,提高观测人员分辨干扰的能力。
对大同台同一场地布设的3套分量应变仪的面应变和体应变仪一个月的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分别计算了4套钻孔应变仪器的优势周期、优势周期的谱值大小、各仪器数据包含的不同频率的波的潮汐因子、相对误差、相位滞后、误差,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各仪器的数据质量评价结果。
使用三维有限元球壳模型,考虑地形、介质非均匀性,计算了2014年2月12日MS7.3于田地震引起的中国大陆主要活动断裂系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1)天山断裂系中段加载,东、西段卸载;西昆仑断裂系卸载为主,局部加载;阿尔金断裂系、昆仑-秦岭断裂系、巴颜喀拉断裂系不同程度加载,最大库仑应力48 kPa;龙门山断裂系南段的破裂空段,受微弱加载效应;距震中较远地区,如华北的断层加卸载效应不明显。 2)介质的非均匀性对库仑应力变化的整体分布形态影响不大,但在一些细节上存在较大差别,应该综合分析比较不同介质参数模型的差异。
通过傅里叶变换研究震前重力频谱变化与地震的关系。根据傅里叶变换的线性性质,两时间序列之和的傅里叶变换等于两时间序列傅里叶变换之和,因此不包含前兆信号的重力频谱与前兆信号频谱之和等于包含前兆信号的重力频谱。重力频谱的幅值和卓越频率可能因为地震前兆信号的存在而增大和频移,这可作为识别异常的判据。
研究基于卫星重力异常数据,使用二维离散小波多尺度分解法、Parker-Oldenburg迭代反演法和重力异常导数法处理数据,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探讨:1)绘制了多幅重力异常图件。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和布格重力异常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66.24~437.58 mGal和-693.70~420.67 mGal,异常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呈NNE-NE走向。2)分析了华南地块及邻区莫霍面特征。莫霍面深度主要在-50~-10 km之间变化,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浅,整体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格局。其中华南地块内部莫霍面起伏较小,而块体边界线之下莫霍面深度变化剧烈。3)校正了华南地块内18条主要块体边界和断裂的位置,并解释了它们的重力异常特征。
通过对宜昌台DZW仪2007~2016年观测数据的整理,利用调和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得到DZW仪较为稳定的潮汐参数以及测定精度,发现DZW仪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受到来自观测系统故障和人为干扰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观测系统的仪器主体发生故障时对产品值的连续性和资料的精度影响最大,而人为误操作手动调零则使得资料当月的潮汐因子M2波精度比往年同期下降383%。
利用新疆地区南疆测网2015~2017年观测的共5期流动重力资料,分析研究区半年尺度和累积重力变化特征,并采用小波分解方法对2017-05-11塔什库尔干MS5.5地震前重力变化异常进行分解,分离了不同深度的重力异常。结果表明,震中附近的塔什库尔干至乌恰地区从2015年开始出现重力值逐步上升趋势,地震发生前一个月重力变化量达到极值。小波分解后,1~3阶细节图主要反映了上地壳沉积层和浅层物质的重力效应,4~5阶细节图主要反映了中下地壳物质密度变化,与地震孕育发生有较好的对应性。通过小波分解可以分离不同深度的重力异常,能够有效消除与地震孕育无关的近地表或浅层重力异常。
通过趋势分析、小波分析和波形互相关分析方法,讨论了葛洲坝下游水位变化对宜昌台地倾斜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葛洲坝水位在较短时间内波动幅度较大时,地倾斜观测数据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运用形变速率累加法对山西北部跨4条主要活动断裂的6个流动水准场地跨断层测段积累近30年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搜集并分析了各场地映震范围内的4级以上震例,获得了形变速率累加法在山西北部地区跨断层流动水准数据处理上的应用经验:1)形变速率异常累加图比原始曲线图在异常的识别上更加突出和直观,更容易发现异常存在的起止时间范围;2)形变速率累加值图比原始曲线图震前异常对应率提高一倍以上,映震效果更好,在分析预报上更具可用性;3)不同震例在各个测段的形变速率累加值图中的异常累加量与异常起止时间段差异性较大。
选取南昌台附近爆破信号和2011年3月11日15时10分发生在日本本州东海岸远海的MS6.3地震作为研究对象。基于Matlab快速Fourier变换(FFT)对爆破及地震事件进行频谱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爆破信号单一、频域窄,以4~15 Hz的高频信号为主;地震原始信号以低于1 Hz的低频信号为主。根据爆破信号的频谱特性设计了低通滤波器,将地震事件中垂直向(UP)叠加的爆破干扰信号成功滤除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地震信号,为认识和滤除南昌台附近的爆破信号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6-12-08呼图壁县发生6.2 级地震,石河子、昌吉、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库尔勒等震感强烈,地震并未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这次地震发生前,库米什地震台测震资料分析显示,振幅比持续三个多月的低值异常,且低值事件相对集中在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
CO2是一种对地壳应力变化反映灵敏的气体地球化学指标,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地震科学研究之中。为此,主要从断层气CO2与固体潮汐关系、断层气CO2与短水准测站高差的相关性两方面对临汾台断层气CO2观测资料进行初步分析。
利用广西陆态网络2014年GPS资料,检验不同对流层延迟误差和初始坐标误差对GPS资料解算精度的影响;进一步收集2013~2015年广西及邻区连续及流动GPS站资料,解算GPS时间序列,获取广西及邻区速度场,进而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求解区域应变率参数,分析区域地壳水平运动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为得到高精度GPS单日松弛解,须进行对流层延迟估计,对流层参数个数设置为2、7、13时解算精度存在少量差别,表现为随着参数增多解算精度有所提高;初始坐标误差在10 m时可以得到精度较高的时间序列结果,误差在30 m及50 m时不能得到可用的时间序列;2)利用2013~2015年广西及邻区连续及流动GPS站资料解算出中国大陆参考基准速度场,进而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求解区域应变率参数,从面应变率与最大剪应变率结果分析得出2016-07-31苍梧MS5.4地震发生在面应变梯度带零值过渡区及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边缘部位。
地震可能引起地下水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2016年4月7日山西原平4.2级地震震后31 h,在距震中约12 km的原平市崞阳镇下韩村出现井水冒泡现象,井水冒泡时间在每天10:00~23:00,具有一定周期性。为了研究该现象与地震的关系及其原因,使用井下电视成像仪探测了井管情况和冒泡位置,测试分析了井水中逸出气体成分、化学组分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表明,冒泡井的地下水补给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井水冒泡异常,有助于识别地下水异常的构造与非构造影响因素,对今后地下水宏观异常核实具有指导作用。
基于非局部均值滤波算法的DEM重建技术,能够在不降低影像分辨率的前提下抑制噪声并更好地保持影像结构信息,可实现高分辨率SAR影像的DEM精细化重建。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以甘肃黑方台地区为研究区域,使用1 m分辨率的TerraSAR-X数据进行实验。对比干涉图的PSD、EPI和平均相干性,结果表明,与其他常规滤波算法相比,非局部均值滤波算法在InSAR DEM重建中不仅能很好地抑制噪声干扰,而且能保持DEM的细节信息。最后使用无人机DEM对InSAR DEM重建结果进行精度评定,结果显示基于非局部均值滤波较Goldstein滤波的DEM重建精度提高了8.98%。
传统嵌入式单片机开发中存在着软件开发性不足、开发结构复杂、功能复用性小、开发过程繁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利用事件驱动型层次式状态机的Quantum Platform量子框架与嵌入式单片机相结合的解决方案,首先将传统嵌入式的查询方法和中断方法进行对比,然后将事件驱动方式与以上两种程序处理方式对比,从代码复杂度、程序结构、开发过程、可拓展性等多方面的比较,得到Quantum Platform量子框架结构简单,对软件开发平台要求不高,移植过程简单,事件驱动方式容易实现的优点,将量子框架中的QF框架充当软件总线,利用事件分发机制和活动对象划分在异步事件处理上的优势,从而得出基于STM32的事件驱动框架可以扩展嵌入式单片机的灵活性,丰富嵌入式系统功能开发的结论。
基于四分量自检原理研制出的四分量钻孔应变仪,不仅具有传统地应力观测优势,还具备地球深部高频应变监测功能。介绍了四分量钻孔应变仪的基本组成,重点探讨了四分量钻孔应变仪性能测试方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
以地震前兆台站计算机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台站计算机的日常维护措施,并针对台站计算机经常出现的“死机”、“蓝屏”两类故障,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有效地保障了台站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结合山东省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对模拟地震试验(体验)平台的建设需求,对该项研究的背景、建设方案和理论技术等进行了介绍,并重点对模拟地震试验(体验)平台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建设该项目的几个关键问题,如负载、加速度、最大位移、最大速度等进行详细介绍。
在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项目中,需要绘制海量的宗地图作为集体土地使用证的附图。在传统绘制方法中,通常采用人工编辑的方法对宗地图进行逐幅编辑和整饰,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此,利用VBA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以湖北省某区县为例,实现了对CASS9.1生成的宗地底图进行自动化批处理。结果表明,经过程序批处理后的宗地图,后期只需少量人工干预,就可以达到最终宗地图的要求。
计算了重庆轻轨轨道梁梁墩系统随着高度的变化,其第一自振频率的数值;计算了离轨道最近的重庆台(CQT)记录的地方震、近震以及远震波形的卓越频率范围;根据计算结果,在墩高不超过15 m的情况下,梁墩系统的固有频率与各种类型地震的高低频率都无交集;在墩高超过15 m的情况下,梁墩系统的固有频率与各种类型地震的低频无交集,仅与地震的高频有部分交集。分析了交集的集中频段,以此判断地震对梁墩系统的影响。
总结分析了几种重要建筑物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特征——一般建筑物、医院、学校、公路桥梁、油气输送管线、电力设施建筑、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核电站设施;并建立了几类重要建筑物设计地震动参数概率特征统计分析图,将重现周期、年发生率等参数进行直观的综合对比。其中,核电站设施和超大型水工建筑物(库容量达100亿m3以上)选取设计地震动参数的概率水准安全性最高,分别为100 a超越概率1%和2%;其次为超高建筑物和超大型火力发电厂,其设计地震动参数超越概率水准选取100 a超越概率2%;A类大型桥梁工程罕遇地震作用选取100 a超越概率5%;油气管线沿线区选取50 a超越10%和5%,输气站采用50 a超越2%;学校及医院选取80 a超越概率10%,而一般建筑物选取50 a超越概率10%为设计基本地震动参数。
对黄石地震台DSQ水管倾斜仪2014~2017年观测资料干扰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一般情况下,仪器能够很好地记录地球物理事件的同震响应,固体潮汐变化清晰。2)季度仪器调零和标定对仪器的干扰不可避免,干扰形态也相对明显。3)强降雨等短期干扰直接影响仪器的正常固体潮变化,大型的山体开挖可能会造成曲线的破年变。
伴随着GNSS的发展,在国内外开始应用GNSS高采样率数据进行地壳形变监测,河北省地震局在近几年也采用省内各个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以及基线时间序列进行地震前兆异常综合分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省内各GNSS基准站仪器总体运行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个别台站因仪器故障及省局服务器死机原因,通信连通率较低;也有个别台站存在数据有效性不高等。河北省地震局将进一步研究总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习GNSS基准站原始数据处理,分析GNSS前兆异常形态,为地震分析预报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GPS/VLBI/SLR三种空间观测GNSS数据的速度场信息对分布于南北半球一定纬度范围内测站组成的纬度圈长度变化率进行了定量分析。实验表明,南北半球分布的测站组成的闭合纬圈长度变化率在方向和量值上均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证实了南北半球的非对称性和相对扭转的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