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立湖北地区地震速报及编目使用的地壳一维速度模型,采用湖北数字地震台网2009-01~2014-12间记录的地震震相数据,首先通过滑动窗拟合、折合走时等方法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一维速度模型中各参数的范围,再使用Hyposat定位程序对精选的49条地震进行了122 880 次组合计算,最终选取最小残差模型作为新模型,由此建立适应湖北地区地震速报及编目的地壳一维速度新模型。研究表明,新模型在地震定位中比华南模型的残差更小,较符合湖北地区地壳结构。
介绍了甘肃地区近震震相随震中距走时的变化特征。首先根据地壳速度模型计算了甘肃地区能够记录到Pb震相的震中距范围,然后从2009-01-01~2014-06-30的81个MS3.0以上地震中拾取Pb震相193个。在110~200 km震中距范围内,Pb可作为初至震相,其震相特征具有振幅较Pg、Pn弱,略强于背景噪声,周期大于Pg震相,与Pn震相相似,可使用理论到时与波形特征相结合的方法识别。最后,利用193个Pb震相到时拟合计算得出甘肃地区下地壳P波的速度为6.45 km/s。结合Pn、Pg震相波速,用81个地震数据的震源深度使用最小残差法迭代反演了康拉德界面的深度为22.5 km。
收集了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地震台网的连续地震波形数据,利用两步反演得到了青藏高原东缘和四川盆地地区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在上地壳中,拥有巨厚沉积层的四川盆地表现为低速特征,地表广泛分布岩浆岩的周围隆起区则表现为高速特征;四川盆地在中下地壳主要分布高速异常,而松潘-甘孜地块低速异常广泛分布。从速度特征图像中可知,龙门山断裂带不仅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地形差异的分界线,同时也是盆地速度差异的转换带。
运用振幅比方法求取2010~2017-04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M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区域应力场并计算一致性参数,最后通过震源机制类型判定和一致性参数时空分布特征来分析应力场特征。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块体西北缘小震震源机制以走滑型为主,P轴、T轴方位总体符合应力场背景特征;压应力轴作用方向为NE,张应力轴作用方向为NW,与前人结果相似;一致性参数2017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
利用最新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2014站坐标以及速度场信息对全球主要板块构造运动进行系统分析,并对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探讨,最后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全球板块构造运动机理及动力学机制进行探讨。
凤凰岭断裂位于太行山山前,是太行山南麓一条规模较大的隐伏断裂。通过野外地震地质调查、槽探、年代样品测试等手段,揭示了焦作地区新构造运动差异性的特征,明确了凤凰岭断裂中段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系统收集了龙滩库区地层地质、断裂产状、中小地震精定位、震源机制解等资料,在ArcGIS平台下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对库区地震与活动断裂关系、中小地震震源机制与断裂产状关系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并讨论了水库地震震源深度与地层地质三维空间关系。结果表明:1)风亭-下老断裂(F3)、高圩-八茂断裂(F2)、马耳-拉浪断裂(F4)、龙凤-八腊断裂(F9)、长里-八南断裂(F8)为库区5个地震丛集(Ⅰ~Ⅴ)的控震断裂;2)库区地震震源机制总体以逆断型为主,5个地震丛震源机制的走向与倾角都与穿过该地震丛的控震断裂产状参数大体相同;3)库区地下5~13 km范围内的脆性岩层易于产生脆性破裂诱发地震活动。
计算了湟源台2013~2016年倾斜NS和EW两分量的固体潮潮汐因子,并提取了三种特征量(介质各向异性、剪切应变和面膨胀因子)的组合信息。通过研究发现,湟源台倾斜固体潮潮汐因子及其特征量在门源6.4级地震前一个月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出现,异常具有一定的短期前兆意义。
为了研究渭河盆地的大地构造特征,通过实测与收集盆地及周缘的重力资料,讨论分析了渭河盆地的重力场特征及其成因,推测解释了研究区的构造特征体系。渭北重力异常带主要由彬长盆地和固始凹陷(古生界地层隆起)引起;渭河异常体梯级带主要由西安凹陷(新生界断陷)与骊山热流柱上涌隆起造成;南部重力带是秦岭造山带与金堆城断裂控制形成。渭河盆地重力场特征很好地显示了研究区南段为秦岭褶皱带,中部为渭河断陷,北部为渭北地台隆起北缘。研究表明:渭河断陷盆地莫霍面相对两侧明显不对称的隆起,形成复杂的地壳结构,使得渭河盆地构造活动频繁。
基于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和高精度数字地形模型(DEM)资料,采用基于DEM的严密地形-均衡改正算法计算得到安徽省及周边区域5′×5′网格分辨率的Airy均衡重力异常。根据计算结果讨论了安徽及周边区域均衡重力异常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区内均衡重力异常与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及周边区域均衡重力异常空间分布很不均匀,表现出明显的陆块差异性;研究区域内均衡重力异常分布受郯庐断裂带等主要断裂的控制,均衡重力异常条带的走向与断裂分布走向密切相关,体现了这些断裂对区域地质构造的约束作用;研究区域内地震活动和均衡重力异常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地震活动在显著的均衡重力异常高值区或低值区周围,尤其在均衡重力异常高梯度带及均衡重力异常梯度带转折部位较为集中。
以中国周边国际GNSS基准站数据为实验对象,分别采用全球海潮模型和修正的全球海潮模型,基于7种数据处理方案进行实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海潮模型的改正效果对内陆及近海区域是有区别的,沿海地区GNSS站的影响明显大于内陆区域。另外,经过近海修正后的各种海潮模型更加适应于中国区域GNSS数据处理,改正效果显著。
利用山西、陕西、河南流动重力测网2010~2016年的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了研究区域重力场变化图,对比分析平遥ML4.1、运城ML4.9地震前后重力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1)两次地震发生前后,测区重力场都发生了异常变化,在震中附近形成了密集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或许反映了地下物质的活动情况,地震均发生在与断裂构造相关的重力梯度带及“零”等值线附近。2)两次地震震中附近的重力点值均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有较大幅值的转折变化,并且在震后都有反向恢复的过程,较好地反映了地震前后重力点值随时间的剧烈波动性变化。
对辽西地区2013~2016年8期流动重力观测资料进行平差处理,绘制辽西地区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分析朝阳MS4.6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辽西地区重力场空间变化与朝阳MS4.6地震孕育过程在时空上具有一致性;2)朝阳MS4.6地震区域重力变化显著,并沿断裂形成重力变化高梯度带,震中处于梯度带的0值线转折处;3)朝阳MS4.6震前的重力异常变化可能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和深部物质运移共同作用所致。
以淮北台记录到的2011年日本东北MS9.0级地震等一些典型地震(近震、远震、深远震)为例,对安徽省淮北地震台宽频数字地震仪及gPhone重力仪的地震波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利用宽频带地震仪和重力仪对地震波响应的特性,为重力观测中阶变、突跳等异常变化提供判定依据。
灰岩地区的岩溶发育状况是工程勘察的一大难题,常规的钻探手段很难查清岩溶等不良地质体的发育规模和方向,因此需要更有效的方法。鉴于此,将小极距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于某高速公路大桥桥墩岩溶探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对布设在山西北部5个主要活动断裂的6条流动水准测线近30 a的观测资料,结合山西北部及周边4级以上地震进行测线映震能力分析。 结果表明,这6条测线的水准观测资料对山西北部及周边4级以上地震映震的准确率达77.8%以上,误报率最高为33.3%,映震能力均为较好以上,可以较好地捕捉到周边中强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前兆异常信息。跨同一断裂多个测段的测线以及测量端点均为基岩点的测线映震能力好。
从地形变实际观测资料出发,结合地下介质结构情况和仪器布设方位,尝试对海沧3.2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作出解释。结果表明:1)相比DSQ水管倾斜仪,VP宽频带倾斜仪更易于记录到同震形变波;2)在一定程度上,秒采样的地形变仪器可以替代测震仪。
基于国内大型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马步坎高边坡监测项目,搭建了一套形变监测系统,实现了边坡的远程监控。
对1900年以来台湾岛及邻近海域7.0级以上地震与日本板块边界附近7.0级以上地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当日本板块边界附近发生7.0级以上地震时,台湾岛及邻近海域在短时间内发生7.0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小;当日本板块边界附近发生7.0级以上地震时间间隔超过280 d以上,台湾岛及邻近海域发生7.0级以上地震的概率较大。这种现象可认为,台湾岛及邻近海域地震与日本地震基本上呈负相关。
利用山西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地震波形数据,采用P波、S波初动和P波、S波振幅比相结合的方法计算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将计算结果与仅用P波初动符号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Snoke方法是可行的,可得到更理想的结果。
利用山东长岛地震序列的波形资料,计算得到该序列50次ML2.5~3.4地震的应力降参数,分析了应力降随时间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长岛地震序列的地震应力降范围为0.01~9.89 MPa,其中应力降小于5.0 MPa的地震占80%;地震应力降呈现随震级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两者无明显的线性关系;长岛地震序列主震后至3次显著性余震发生前,应力降的变化表现为先下降再转折升高,之后应力降维持在相对高值直至显著性余震发生,长岛地震序列中3次较显著性余震均发生在应力降相对高值处。
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原理,以河南北部地区两所学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和场地地震动反应谱进行研究,给出了研究区50 a和80 a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PGA)和特征周期值。结果表明,研究区位于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0.15 g区,皇甫中学和濮阳第一高级中学的场地设计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50 a和80 a超越概率10%的水准下分别为156.7 Gal和191.4 Gal,165.2 Gal和196.1 Gal。两种概率水准下的峰值加速度比值分别为1.22和1.19。设计峰值加速度结果表明,两所中学项目所在场地抗震设防烈度应不低于8度。该研究结果可为学校建筑物防震减灾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选取山西省内夏县、稷山地震台站断层气观测资料进行分析,从断层气观测正常动态、干扰特征进行详细论述,同时对气汞新旧仪器、痕量氢新旧仪器观测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对断层气观测以来的数据进行映震特征分析,发现观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建议。
郯城硐体应变EW分量2017-04-03出现趋势上升异常变化,最大上升幅度达1 306×10-8。对观测系统工作状态、观测环境干扰情况、气象因素及地下水位等方面开展了现场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异常变化期间郯城硐体应变两向同步变化,仪器标定结果符合规范要求,异常信号真实可靠;2)异常开始前后存在少量降雨,水位变化很小,影响较弱,滑动相关性分析表明气压对此异常变化影响较弱;3)台站周围观测环境无显著变化,三维集中载荷模型分析表明山洞的荷载变化对此异常变化影响微弱;4)山洞内外的气压差及山洞温度与基线室温度对比表明,山洞基线室的观测环境受到山洞施工的影响,03-21~04-25硐体应变EW分量与台站湿度变化互相关性系数达0.97,04-05~04-15基准施工期间和本次异常变化时间段对应。因此,本次异常为人员进洞施工以及台站降雨产生的湿度变化等干扰因素改变硐体应变观测环境所致,是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性较小。
针对临汾台、侯马台洞体资料同步异常变化情况,利用临汾盆地中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应力场的动态变化,并结合临汾盆地周边物理场变化及地质构造关联性特征,对上述异常形成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异常变化不是局部构造的响应,而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变化的结果。
针对沁源地震台分量应变观测受地下水位变化干扰明显的情况,通过对覆盖层、地质条件进行研究,分析地下水位干扰产生的原因。分析发现,分量应变观测曲线与地下水位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可以通过理论方法和数学模拟排除地下水位变化的干扰。
在简述武汉地震台地电场观测技术及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台址周边环境干扰因素,并对各种干扰源产生的特征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提出了干扰曲线的判识、排除方法和步骤,以期在有限的观测条件下获取更多的震兆信息。
对丰满台垂直摆倾斜仪2012~2015年仪器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将之与优秀台站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并对影响观测资料精度的主要干扰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漂移量、连续率等各项指标正常,仪器工作稳定;2)各项潮汐参数稳定,M2波潮汐因子均方差最高精度达到0.002 3,在全国范围内都处于较高的水平;3)对资料精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雷击造成的断记、调仪器和标定所受到的干扰。
介绍希尔伯特-黄变换的原理和方法,利用希尔伯特-黄变换分析承德地震台VP垂直摆资料的时频特性,探寻地震前兆信息的变化规律,提出有一定参考意义的地震前兆信息分析方法。
选取库尔勒台“十五”数字化改造后的气压和水管倾斜观测资料,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分离观测数据中的信号,将相同频段的水管与气压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选取观测山洞密封等几次典型事件,分析气压对观测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气压对水管倾斜观测既有对测点载荷的影响,也有通过观测系统产生的影响,并且气压对水管影响的优势周期是64~128 h。
以山西代县台和灵丘台秒采样宽频带倾斜固体潮汐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一阶差分,提取出宽频带倾斜固体潮中的高频扰动,并结合台风强度、气压进行分析;其次采用小波变化STFT分析代县台及灵丘台宽频带倾斜观测资料,对2016年来自西北太平洋登陆中国的6个台风事件频谱响应进行研究,并针对几次事件的频谱范围、持续时间以及波形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风等热带气旋引起震颤波的持续时间与热带气旋的生命过程基本相符, 其中出现强震颤的时间大多为2~3 d,并呈纺锤状叠加在观测背景上,不同气旋引起的两台宽频带倾斜仪震颤信号的频率虽不完全相同,但主要频率范围为0.1~0.28 Hz;与莆田台宽频带倾斜仪的对比可知,台风中心距台站越近、风速越大、气压越低,宽频带倾斜固体潮的扰动也越明显。
简要介绍了CS-2型垂直伸缩仪的工作原理,讨论了研制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基线材料的选择和温度补偿,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装在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升船机主体工程上的CS-2型垂直伸缩仪经一年多的连续运转,达到设计指标并满足工程的需求。
从国家测震台地震计标定的结果出发,对正弦标定和脉冲标定做了归纳总结,同时对标定计算得到的结果做了应用分析,为测震台用户的标定提供了参考。
通过对安徽省金寨地震台SS-Y伸缩仪观测环境和观测系统现场调查核实,结合异常变化特征,分析其可能的干扰因素,发现引起此次异常变化的原因是环境干扰,排除了地震前兆异常的可能。
在GPS高精度定位中,随着各种误差模型的不断完善,多路径效应目前已成为遏制定位精度和可靠性的瓶颈之一。鉴于此,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和傅里叶分析组合的多路径探测与缓解方法,综合利用傅里叶分析的时频变换特性和小波分析的频率分解性质,以GPS码减载波为基本处理数据,进行了码相位多路径信息的提取,并利用TEQC软件进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对MP1、MP2的改进率分别为60%、46.2%,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
针对强约束法在大型GNSS网平差中的适用性进行了实验分析,分别采用不同质量的观测站数据和不同约束强度进行了数据解算。结果表明,强约束法在观测数据质量较好时可以获得较高定位结果;当数据质量较差时,施加强约束会导致网的扭曲变形,反而会降低解算精度。
首先梳理了近年来三维城市建模的主要测量技术及研究进展,然后系统介绍了车载激光扫描技术的原理,结合目前较热门的三维地籍测量,介绍了基于车载激光扫描数据进行三维地籍建模的技术路径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通过测试CORS站在某市城区数字航空摄影测量项目的实际应用,以及后期机载POS数据处理、空中三角测量精度检查,验证了数字航空摄影测量任务中使用CORS站代替人工架设地面GPS基站的可行性。该方法可以大大减少地面GPS基站布设的工作量,提高数字航空摄影测量工作效率。
为保证基坑开挖和地下空间及基坑周边环境安全,对于复杂的基坑问题用常规方法难以确定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为此,利用Plaxis有限元软件模拟武汉某工程综合楼的深大基坑开挖过程,计算得到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曲线和周边地表沉降曲线,并与实测曲线进行对比,总结出基坑的变形及周边地表的沉降变化,为深大基坑的设计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结合地震台站工作管理实际,采用Java语言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地震综合信息上报与消息通告系统。该系统采用了AJAX、JavaScript及Google地图等技术,为各个权限的用户及时上报与更新地震信息提供了快捷、简便的途径。
借助微信公众平台,利用Python语言的网络爬虫技术,在百度云服务器中部署代码,实现地震设备实时监控功能。详细介绍了基本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细节,并对开发完成的系统进行了测试,试运行一个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针对传统基坑工程监测中监测数据报表与报告生成方法繁复的情况,分析了点聚WebOffice控件的优越性,探讨了基于点聚WebOffice控件的基坑监测数据报表自动生成方法,设计了监测数据报表与报告模板,基于ASP.NET技术开发了报表模板加载、监测数据读取和报表自动生成模块,并结合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高精度模拟数字转换(ADC)系统接地的处理直接影响系统性能,电源纹波和噪声、数字信号开关噪声对敏感的模拟信号的叠加、EMI/REI辐射、外来干扰入侵等都会降低系统的测量精度和动态范围。如何将各种地信号归类、表示、连接等,在原理图上要充分体现。接地的实施在PCB设计和工艺及装配阶段,合理布局、地层合理切割和接地点屏蔽处理、数字去耦点、敷铜选择、板间信号连接、优化布线、安装等,能大幅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
论述了永安地磁台远程监控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对其常见故障现象及分析处理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就如何在复杂技术系统中确认故障点、排除监控系统典型故障进行了分析探讨,希望能对地震台站维护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借鉴。
结合山东陆态网络的建设和运维情况,从该项目的建设意义、依托地震行业网进行虚拟网络通信的技术方案等方面,对VPN、虚拟网、GRE隧道、封装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介绍,具体讲解了如何将它们应用到陆态网的通信系统中,尤其是对山东陆态网通信系统的建设方案进行了详细讲解。结合实践,分析、总结了山东陆态网通信系统运维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为陆态网络的后期建设和运维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从服务范围和网络结构两方面对湖北地震信息服务系统作简介,并按照国家发布的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若干标准将该系统的安全等级保护级别定为三级,同时结合已经完成的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详细阐述了湖北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在物理环境、网络架构、操作系统与应用服务、专业数据以及运行管理这五大方面按照信息安全规范在安全等级保护中的具体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