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常规数值方法与小波变换方法对麻城台洞体应变资料异常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波分析计算存在超过2倍均方差现象。对麻城台洞体应变资料进行总结与跟踪分析后发现,该观测仪器工作系统正常,无显著气压、温度、降雨等气象因素干扰,测区周边环境无显著改变。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山洞室内温度的年变幅度变小、年均温度升高的异常变化,可能会导致洞体应变观测值变大,且温度异常变化与洞体应变NS向资料异常变化在时间上较为一致,初步认为该异常变化可能与山洞内温度的改变有一定的关系。
对濮阳地震集中区1998年以来发生的大于等于ML4.0地震前兆异常,从异常类型、持续时间、空间分布、异常形态、幅度特征、构造背景和可靠性等方面进行系统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①震级越大,异常越多,以短临异常为主;②地震一般发生在重力上升与下降变化的梯度带上;③地倾斜观测易出现固体潮畸变、趋势转折和非潮汐加速度、速率异常,地震发生在地倾斜异常达最大值前后,同一台站不同类型的地倾斜仪监测地震前兆信息的能力有很大差异;④电磁波会出现正异常,气氦出现负异常; ⑤异常主要出现在震中距165 km范围内,在空间上具有相对集中性;⑥ 异常幅度、异常持续时间与震中距和震级大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通过Matlab数据处理软件对在麻城地震台进行试观测的WTSB-120井下地震计和已运行的CTS-1甚宽频带地震计在同一时间记录的数据进行地脉动噪声、时域和频域处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套仪器工作的一致性非常好,均能在一定范围内获取地面运动的真实数据,满足地震台网地震监测的需求。WTSB-120井下地震计因条件限制,没有安装在密封筒内。受气压和气流的影响,WTSB-120井下地震计的两个水平向长周期噪声较CTS-1甚宽频带地震计好,垂直向长周期噪声较CTS-1甚宽频带地震计稍差。地震计水平分向的水平性和垂直分向的密封性是保证仪器低噪声的关键。
对云南云县、勐腊台宽频带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在2014年云南盈江Ms5.9、鲁甸Ms6.5、景谷Ms6.6地震前出现的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云县、勐腊台宽频带倾斜仪在震前出现明显的中、短临前兆异常,表现为短时趋势转折,不同于小潮期的固体潮畸变,固体潮日变形态消失,固体潮加速,速率超过日均变幅的2倍等现象;②景谷地震前异常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③小波分析进一步显示,盈江、鲁甸、景谷地震前,云县、勐腊台宽频带倾斜仪细节6阶后曲线出现长周期、低频率异常信号,异常信号的优势周期为64~128 h,异常信号均出现在几次地震之前的10天至1个月内;④加卸载响应比在几次地震前1~1.5个月出现显著的高、低值交替变化,震后响应比值恢复正常;⑤时频结果清楚显示了复杂的频谱成分和现象,除了受台风影响的信号存在外,还有0~0.6 Hz频段的信号出现明显的增强,震前出现的0~0.6 Hz的扰动信号,其产生原因是否与地震的孕育有关还无法确定。
利用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波形资料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有关震相数据,选取互相衔接的三段地震波几何衰减模型,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Atkinson和Mereu方法,反演了汶川-芦山地震期间及震后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的S波介质品质因子Q(f),并结合以前的研究资料探讨强震前后区域介质衰减特性的细微变化。结果显示,2008年5月~2013年12月的汶川-芦山地震期间,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地区S波介质品质因子Q(f)分别为408.5f 0.590 5和94.4f 0.665 9;2014年1月~2015年6月的震后恢复期中,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地区介质衰减模型Q(f)分别为433.3f 0.499 1和141.8f0.658 6。结合之前的研究资料发现,在1~4 Hz的低频部分,汶川-芦山地震前后,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的S波品质因子发生了细微变化,即2008年强震以前,Q0(f)值较高;2008年5月~2013年12月的地震活跃期中,Q0(f)值降低;2014年后的震后恢复期中,两个构造单元的Q0(f)值均有上升。
通过对丰满台垂直摆、伸缩仪、倾斜水管仪记录到的同一地震前后是否存在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3套形变仪器响应程度不同,三种观测系统对远震的同震效应都比较明显,垂直摆、伸缩仪存在距离远近的影响,水管仪似不受距离影响;②不同仪器的同方向响应的幅度大小不同,总体上是伸缩仪相对较大,水管仪次之,垂直摆最小;距离越近,震级越大,不同仪器的响应幅度都越大;不同方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应力传播方向有关;③对于近震,垂直摆对于300 km左右范围内的4级以上地震能够出现同震效应,并且同震效应明显与远震不同,表现出临震异常形式,一般为震前出现阶跃、震时突跳、震后阶跃的特点。水管仪仅个别地震存在同震反应,伸缩仪没有同震反应。
为实现地震记录仪远程监控系统客户端的统一,满足系统对数据实时高效传输的要求,提出了一种使用Websocket技术的解决方案。应用Websocket技术,Web服务器端和浏览器端既可以维持一个全双工的长链接,又简化了传输数据包的封装格式,从而实现了实时高效的数据交互。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传统C/S软件架构客户端部署复杂的问题,还解决了传统B/S软件架构在实时数据交互上的不足。最后重点说明了远程监控系统中如何应用Websocket协议来解决数据的实时交互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