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空域法、时域法、直接法、解析法等卫星重力梯度反演法的优缺点,并综述国内外卫星重力梯度反演法的研究进展,对比了目前国际公布的GOCE地球重力场模型精度。结果表明,在210阶内,GO_CONS_GCF_2_DIR_R4模型精度较GO_CONS_GCF_2_SPW_R1模型精度平均提高8.883倍;在250阶内,GO_CONS_GCF_2_DIR_R4模型精度较GO_CONS_GCF_2_TIM_R1模型精度平均提高4.388倍;由于直接法不依赖于任何先验地球重力场模型,理论框架严密,因此地球重力场反演精度最高。
通过接触算法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参考相应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合理设置地震参数,采用美国下一代地震动衰减关系(NGA)为有限元模型提供内源地震动输入波组,进而使用动力有限元法计算研究区内任意场址处的水平向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反应谱。对2012年唐山4.7级地震过程中的地面运动进行模拟,对台站观测值与有限元模拟值的幅值PGA和频谱Sa(T)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场址处模拟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组合的几何平均值与台站观测值一致性良好,同时断裂带两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出现明显不连续分布。
利用TEQC软件对福建GPS连续观测台网不同时期建设的基准站的数据质量进行检测,给出各个基准站MP1、MP2和CSR值的年度报告统计表。根据IGS的质量标准及野外观测调查,得出:1)早期建设的多数基准站观测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部分台站周跳变化较剧烈,主要原因是台站遭受雷击而导致接收机性能下降、周围树木遮挡增强及周围电磁干扰所致;2)通过厦门和福州两个基准站的数据质量分析发现,新型接收机比老式接收机具有更强的抗周跳能力;3)“十一五”新建的30个基准站中90%优于IGS标准,个别台站指标偏高的原因是基准站周围树木遮挡增强所致。
对芦山地震震中周围的GPS连续站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获得静态同震水平位移和动态高频形变。震中50 km范围内高频GPS同震形变波形清晰,最大震动幅度为70 mm,震动持续时间约30 s。同震水平位移分布符合逆冲断层破裂形变模式,同震位移矢量指向震中,大小随震中距离而衰减。距震中29 km观测到最大水平位移为21 mm,距震中150 km同震位移约1~2 mm。以GPS静态同震形变初步约束单断层的产状及滑移量,结果显示芦山地震主要破裂位于震中附近20 km内,平均逆冲滑动量约0.6 m。GPS测定的同震形变研究表明,芦山地震是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一次逆冲型地震事件。
利用二维小波分解技术,对青藏高原东北缘1994~1995年、2002~2003年和2011~2012年的相对重力场动态变化进行分解,分析1995-07-22永登Ms5.8级地震、2003-10-25民乐Ms6.1级地震和2012-05-11武威Ms4.9级地震的异常分布情况,研究小波多尺度分解技术在地震预测方面的应用。4阶小波分解结果对3次地震反映明显,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中与孕震相关的区域异常在4阶小波细节图震中附近更加突出,证明利用二维小波分解技术可判定地震危险区。
对华北地区1999以来的GPS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统一的GPS速度场。建立华北地区块体位错模型,利用模拟退火方法,反演主要块体的运动速率和断裂的活动性参数。研究表明,相对华南块体,研究区内各块体的欧拉角速度较小,且都为顺时针运动,断裂活动性相对较弱。整体上张家口蓬莱构造带处于左旋运动,运动速率约为1 mm/a,西段和东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闭锁深度分别为40 km和30 km。山西断裂带具有一定程度的右旋走滑,走滑速率约为1 mm/a,断裂锁定深度为30 km。郯庐断裂带表现为右旋走滑,走滑速率在1 mm/a左右,断裂锁定深度为40 km。
利用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资料和验潮站资料计算了1994~2000年香港邻近海域的年均和季均海平面变化。结果表明,两种数据得到的海平面变化过程具有很好的同步性,但由T/P卫星测高资料得到的绝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为7.73 mm/a,比由验潮站数据得到的12.18 mm/a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低4.45 mm/a。对比同时期香港验潮站处的陆地沉陷速率表明,卫星测高数据与验潮站数据推出的验潮站陆地垂直运动速率,可以用来验证和估算验潮站处的地面升降运动。
基于二维有限元数值方法,模拟复杂条件下隧道内的地震全波波场,分析隧道地震超前预报中反射记录的多方向和多波反射波特征,证实分离前方有效反射波和其他方向的干扰反射波,以及有效反射波的P波、S波分离在预报准确性中的重要性。基于多个数值模型,研究了F-K变换进行波场分离的有效性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隧道前方反射层倾向与隧道轴线交角变化较大范围内(90°~45°),F-K变换都可以有效分离多方向和多波反射事件,提取主要来自掌子面前方的有效反射波剖面。来自隧道顶、底的缓倾界面的具有双曲时距曲线特征的干扰波和S波的高视速度会对P波的波场分离产生较大干扰;而由于S波的低速和强能量特征,其波场分离受具有双曲时距曲线特征的干扰波的视速度影响较小,且不受P波的影响。
选取三峡水库2003年6月135 m和2012年175 m蓄水后的典型水库地震活动为例进行水库地震类型分析。135 m蓄水后首发微震群活动为非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的例证,成因类型包括岩溶型、矿塌型和浅表应力调整型;2012年175 m蓄水后秭归屈原镇ML3.8地震序列与仙女山断裂和九畹溪断裂关系密切,为构造型水库“触发”地震震例。从库水荷载和渗透作用两方面探讨水库地震发震机理,库水荷载与快速响应型地震关系密切,滞后响应型则主要由库水渗透引起。
基于架设在山东荣成、云南下关、宁夏盐池、河北唐山和河南郑州的UNICORECOMM UR370型北斗接收机接收到的北斗和GPS信号,利用武汉大学自主研发的PANDA软件,对比分析了北斗导航系统与GPS精密单点定位精度。结果显示,北斗导航精密单点定位精度在水平方向为1~2 cm,垂直方向为3~4 cm;GPS精密单点定位精度在水平为亚cm级,垂直方向约为1~2 cm。虽然北斗导航系统的精密单点定位精度要低于GPS 50%,但已经能应用在定位精度要求几个cm或更低精度的领域。
提出基于卫星升降轨多孔径雷达干涉(MAI)与常规InSAR联合处理的严密模型(融入了三维位移分量及相位解缠偏差校准参数)和基于加权最小二乘解算的方法提取地表三维形变场。以2003年伊朗Bam地震为实验区,选择已有滑动断层模型和基于像素偏移估计(AZO)的方位向形变结果作为参考,对联合解算所得到的三维形变场进行准确性评价。分析表明,MAI在方位向形变的估计精度和计算效率比AZO均有明显提升;实测形变场和已有滑动断层模型吻合程度较高,二者在垂直、南北和东西3个方向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7、4.1和3.2 cm。
以中国内陆和沿海IGS站为例,分别采用FES2004海潮模型、NAO99b海潮模型以及不同的地球模型计算海潮负荷对测站位移和基线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潮负荷对测站位移的影响可达cm级,主要体现在U方向,沿海地区约为内陆地区的3~4倍;不同海潮模型之间的差异在沿海地区达到mm级,而不同地球模型之间的差异很小,可以忽略;海潮对GPS基线长度的相对影响约为10-8。海潮负荷对基线分量影响的规律和测站类似,大小在mm级,对天顶延迟测定的影响在沿海地区可达1 cm。
针对气象因素对基岩观测标志稳定性的影响,利用垂直摆倾斜仪对黄梅和荆门的GNSS观测墩进行试验,发现观测墩在南北向和东西向上存在回归性的日偏移运动,南北向的偏移变化大于东西向。南北向的偏移日变幅度和偏移日均值多在3 mm和1 mm以内,东西向的偏移日变幅度和偏移日均值多在2 mm和0.2 mm以内,且季节变化不显著。研究表明,日照导致墩体的温差变化是观测墩发生偏移运动的主因,降雨、气压变化、地球固体潮等因素对观测标志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基岩观测墩的日偏移运动对精密地壳运动观测造成一定的影响,需对观测墩采取温度防护措施或采用热膨胀率较低的特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