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范围内1973-01-01—2012-12-30日里氏7.0以上地震为研究对象,引入有限离散函数微商,并定义了评估地震活跃性的数值R,根据IERS提供的日长数据,从新的角度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对地震的诱发作用:1)地震发生在d LOD^2/dMJD极值点以及零值点的几率远大于随机理论几率,表明日长变化速率变化快以及正负交换时会诱发地震的发生;2)地震活跃性呈现周年、近6 500天周期,这与日长大振幅周年、18.6年周期相对应。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10年的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了新疆地区区域重力场及其动态变化,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交界6.6级地震前区域重力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重力变化与天山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空间联系,重力变化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2)区域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完整地反映了该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3)新源测点重力点值时序变化累积量超过80×10-8ms-2,较好地反映了6.6级地震前重力的剧烈波动性上升变化,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发生转折的时段。
通过GPS观测位移与InSARLOS形变的投影转换模型将GPS点位移归算到LOS方向。利用GPS点归算的LOS向位移,在构建Delaunay三角网基础上,进行三次内插,对InSARLOS形变误差进行纠正。基于非均匀滑动分布的位错模型,利用GPS观测数据反演断层参数。根据同震引起的地表位移在一定范围内方向具有一致性的特点,由断层参数正演同震位移场方向,将其作为已知方向,对InSARLOS位移实现了三维转换。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建立的同震地表三维形变场与地表实际破坏情况整体上吻合较好。
采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2009—2011年GPS监测站点的速度场结果,利用三角形法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应变场,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三角形形状因子检验和应变显著性检验。根据块体应变变化特性将其分为块体内部、块体边缘和块体边界三个典型区域。对各区域应变结果的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成为区域内应变的高值区,反映自汶川Ms8.0地震之后出现了地壳松弛与大区域形变的调整。鲜水河断裂仍然是区域内应变较大的地区。
利用干涉图堆叠技术研究得到临汾盆地及其边界断裂2003—2010年的平均地壳形变速率场,结果表明:1)临汾盆地现今地壳形变场整体上表现为盆地下沉,两侧山体相对隆升的继承性变形特征,罗云山断裂为地壳形变速率差异的分界地段;2)罗云山断裂中段和南段的差异运动相比北段更为显著,最大差异形变速率分别为4 mm/a和6 mm/a;而在断裂范围内,变形速率均为2 mm/a左右,与同期跨断层水准观测结果较为一致;3)盆地内部在整体下沉的背景下,不同的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变形速率,且形变速率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以临汾市区为界,洪洞临汾凹陷北部和南部的变形速率分别为0~4 mm/a和 4~8 mm/a;襄汾凸起较为稳定,变形速率在零值附近波动;南部的侯马凹陷形变速率进一步加大,其东北部和西部区域的形变速率分别为4~8 mm/a和8~12 mm/a。
对山西地区1980—2010年的水准观测资料计算,获得垂直形变速率,并按照地质构造单元分块拟合,得到块体运动速率和块体边界断裂带的活动速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山西地区近30年来的地壳垂直变化和构造活动。结果表明,山西地区西部上升,东部下降。吕梁山块体掀斜抬升,太行山块体为掀斜活动,山西断陷带为掀斜下降。地壳垂直形变揭示出山西断陷带现代构造活动为裂陷运动,裂陷速率为2.68 mm/a,边界断裂带活动速率为1.14~4.33 mm/a,均为正断活动。
选用27景ENVISAT 降轨雷达干涉数据,利用相干点目标PSInSAR技术进行时间序列处理, 获取了北京及周边地区2006—2010年地表形变场。研究结果表明:1)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存在双桥、廊坊、燕郊镇、张喜庄、杨各庄、平谷和沙河镇等7个沉降中心,其中沉降速率最大的为北京的双桥与河北的廊坊,两个沉降中心区平均沉降速率(LOS)分别为-27.19±5.66 mm/a与-24.65±5.14 mm /a;2)沉降面积最大的为双桥沉降区,约230 km2;3)北京市区地表年回升速率为10.92±3.24 mm/a,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采取的回灌措施对防治地面沉降起到了抑制作用;4)北部山区为相对上升,表明区域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仍然存在。
分析中国地震台宽频带倾斜仪、宽频带测震仪和PET重力仪秒采样的观测资料,结果显示三种仪器在记录高频震颤波方面具有一致性,通过对宽频带倾斜仪2008—201205月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表明:观测到的频率为0.13~0.33 Hz的高频震颤波产生的原因除了夏秋两季的台风外,还发现与近海海面,尤其是台湾海峡刮6级以上的风,黄梅台观测仪器都会记录到这个频段的震颤波,当风速达到7级以上,浪高达到3米以上时,还记录到主频为0.1 Hz左右的震颤波。
顾及建筑立面的部件分布规律及相关的先验知识,提出了一种通过适度的人工诱导快速实现点云孔洞修复及补全的算法。算法首先在人工干预情况下快速获取建筑立面部件分布规律,继而借助分布规律预测缺失区域部件类型及候选位置,然后借助ICP算法将同类型具有完整数据的部件点云模型复制到缺失区域,最后通过边界融合实现孔洞的完整修复。实验证明,算法提供了一种交互环境下的半自动化数据处理能力,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及较高的生产效率。
研究了基于全球分布的IGS站观测数据实现GPS导航星座精密定轨的基本方法、流程及策略,研制了一套GPS导航星座精密定轨软件。利用该软件以及全球200个IGS跟踪站2012年1月的观测数据,计算了GPS导航星座最终轨道结果。与IGS最终轨道产品比较的结果表明:基于该定轨策略确定的GPS导航星座最终轨道,在径向、切向、法向、1D方向的均方根分别为: 0.70、1.60、1.04、1.23 cm,整体精度与IGS最终轨道产品相当。
在进行高铁隧道沉降变形分析与预测时,隧道沉降变形量小,但受随机噪声干扰较大,使得原始监测的沉降曲线波动较大,出现“小沉降、大波动”现象。运用卡尔曼滤波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去噪,建立基于卡尔曼滤波的GM(1,1)模型,并对隧道进行沉降变形分析与预测。通过实例对比分析表明:经过卡尔曼滤波去噪,可以有效地剔除原始监测数据中的随机误差,沉降曲线更平滑且更逼近真实沉降情况;基于卡尔曼滤波的GM(1,1)模型的综合精度与可靠性较传统GM(1,1)模型高,该模型在隧道沉降变形分析与预测中体现出较好的优越性。
为解决层状介质探地雷达信号频率域反演算法中存在薄层识别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倒频谱辨别薄层的联合反演算法。为了可以在没有任何先验信息的前提下,对地下薄层进行识别,引入了新的实(虚)部倒频谱,这两种倒频谱上的峰值对应地下各反射面。通过将反射系数序列频谱的虚部进行相位移动,并将结果与实部相加后,计算两者之和的倒频谱。将两者之和倒频谱上的峰值与实(虚)部倒频谱峰值进行对比,可以判断该峰值位置是否存在薄层,从而可为谱反演算法提供正确的反射面位置信息。
研究利用非差观测量确定导航卫星精密轨道和钟差的原理和实现方法,并结合GPS实测数据,对其精密定轨和钟差确定精度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利用全球均匀分布的30余个测站一天的观测数据,通过非差数据处理,定轨精度R、T、N方向能够达到0.032 m、0.084 m、0.078 m,钟差确定精度能够达到0.18 ns。这一结果与传统的双差法定轨结果精度相当,但无需复杂的组差运算,解算中不损失观测信息,仅通过一步解算即可同时获得高精度的轨道和钟差产品,在导航卫星精密定轨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