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滇西地震预报试验场1985—2010年重力重复观测数据,结合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研究结果确定的初始断层运动模型,考虑地壳介质分层、粘滞性和自重效应影响,利用开发的基于遗传算法的三维断层运动反演程序,反演获取了滇西地区主要活动断裂运动的时间变化分布图像。结果表明:滇西1985—2010年断层运动的时间变化表现出往复运动特征,较好地反映了区域6.0级以上地震的孕育过程;红河断裂深浅构造运动存在差异性与一致性,并通过强震孕育发生调节其转换关系;断层运动的时间变化具有运动加速-加速到峰值-运动减速-再加速-再减速到一定程度发生地震的过程。
将非保守力残余加速度参数作为未知参数与位系数整体求解,利用GOCE卫星2009-11-01—2010-01-31日的精密轨道数据,基于平均加速度法恢复了120阶次的重力场模型GOCE-AAA01S。结果表明:利用12阶多项式解算的模型精度最高,并且阶数的增加或减少均会降低恢复的重力场模型的精度;在120阶次的大地水准面误差约为±6.8 cm,在6~120阶次内GOCE-AAA01S的精度优于EIGEN-CHAMP03S,在102阶次以后GOCE-AAA01S的精度低于EGM96。文中未考虑极空白的影响,所恢复的重力场模型位系数的带谐项精度偏低。
为研究芦花台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断裂的活动性以及断裂向下的延伸形态,以芦花台断裂为中心布设了一个550 m×875 m的三维地震探测区。探测结果表明,芦花台断裂由两条隐伏活动断裂组成,断裂带走向N20°~22°E,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主断裂F1倾向SE,次断裂F2倾向NW,都是正断层。主断裂F1的活动时代比次断裂F2新,断距也比次断裂F2的大,F1的上断点埋深在工作区内具有自北向南逐渐加深的趋势。在工作区内断裂F1和F2在平面上的距离由北向南逐渐增大,在垂直剖面上的距离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大约在深度780~800 mF2断裂归并到F1断裂上。
东大别山自北向南由北淮阳构造带、大别构造带、张八岭构造带和扬子克拉通北缘构造带组成,四周被北西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切割、围限,表现为典型的断块构造。东大别山夷平面由高到低可以分为四级:山顶面与齐一山顶面、山麓面与联合山麓面、剥蚀面、准平原与刻蚀平原,分别称之为“天堂寨面”、“大别面”、“淮南面”和“江淮面”,相应的地貌循环期分别为“天堂寨地文期”、“大别地文期”、“淮南地文期”和“江淮地文期”。各级夷平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和变形,包括垂直错落、水平位移、平缓褶曲或断裂等,这与北西西向和北东向断裂自晚白垩世以来各地文期的活动密切相关。
为研究电离层电子密度的时空变化特性,利用中国陆态网络GPS观测数据和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反演了地磁平静日四川上空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剖面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纬度和高度上,电子密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其最大值出现在06:00UT(北京时间14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密度逐渐衰减,在22:00UT(北京时间6时)达到最小;且白天出现明显的E层,夜晚则消失。同时,表明电离层层析成像技术能够有效地监测电离层时空变化结构。
提出一种新的内插方法求解流动站的对流层天顶延迟量(ZTD),该方法基于泰勒级数展开式推导得到顾及高阶展开项的反距离加权内插公式。对于高程较为突出的流动站,结合投影延拓处理方法可有效改善ZTD的内插精度。利用SCIGN的实测GPS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基于高阶泰勒级数展开的反距离加权法求解流动站ZTD的精度明显优于传统的反距离加权法,对于高海拔流动站的精度改善较为明显;基于多项式拟合的投影延拓处理可进一步提高超高海拔流动站对流层延迟量的求解精度。